一图丨“救人被狗咬”是骗捐!背后“黑手”都是谁?
剧情的反转,给公众善心“泼了盆冷水”,一些捐赠者表示,理解谎言编造者的处境;一些捐款者则认为,爱心被骗不能忍受。公众爱心破碎,这都是谁的责任?如果捐款者想要回善款可行吗?
法律专家 岳屾山此类借慈善之名的诈骗相较普通诈骗而言,情节更为恶劣,造成的社会危害也更为严重。因为骗取的不仅是财物,还有他人的善良和信任。伤害的也不仅仅是受害人的财物,而是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和信任基础。
而对于媒体来说,被社会寄予追寻事实、查找真相、传播正能量之希望的媒体从业者,却可能为一己之私,在明知是虚假事实的情况下,传播虚假信息,这种恶劣的行为,对社会诚信、对行业道德,都产生了极大的不良影响。从媒体从业人员本身来说,甚至也可能涉嫌犯罪。
利辛县委宣传部负责人表示,下一步公安部门还要做更细致的工作:“因为据了解,捐来的款项包括现金、银行转账,还有微信支付,所以要一项一项清理,最终会退还给要求退款的捐赠人。”
其实,随着互联网的发展,“互联网 慈善”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,以下这些方式您可能都见过:
但是,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,募捐信息的真实性无法得到保障,渠道监管不透明,导致诈捐、骗捐层出不穷。
△2015年6月,河北景县孤儿院以每人500元的报酬,聘请假孤儿向社会骗捐。
△2015年8月,网民“我的心属于拜仁穆尼黑always”涉嫌冒充天津港爆炸事件受害者身份骗取捐款,骗得千人捐助,款额逾10万余元被刑拘。
有专家认为,在网络募捐中,从募捐项目的发起,到资金的使用、余额的处置,目前都缺乏透明的监督,要化解网络募捐的风险,保护大家的爱心,需要对症下药。
慈善是爱心事业,更是一项需要公信力事业,每个环节上的差错都可能让公信力崩塌,只有多方努力,公众的爱心才能持续涌流,“互联网慈善”才能健康发展。
来源/央视新闻
本期监制/杨继红 主编/唐怡
编辑/文雅 郭爽 李婷婷
网络捐赠的快捷不能被监管措施滞后而拖累!支持原创请点赞!↓↓↓